【一点深读】苏立文老友记
苏立文的研究建立在他与20世纪诸多中国画家亲密交往的基础之上,是长达半个世纪亲历见证的结果。他的研究乃至他本人的经历,对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史来说,简直可说是一本精彩的“艺术老友记”。
苏立文第一次接触中国,是在73年前。
1940年2月,S.S.阿伽珀诺耳号商用蒸汽轮船(见下)。苏立文就是搭乘该船前往中国的。
在昆明,他为国际红十字会工作。在那几年里,苏立文没见过任何中国艺术,也没遇到任何艺术家或作家。
1942年,在红十字会工作的年轻细菌学家、厦门人吴环接到考古学家郑德坤的一封信。他正在寻找一位懂英文的助手。
吴环对此职务不感兴趣,于是苏立文接受这份工作,到成都成了博物馆馆员。
几个月后,吴环成了苏立文的太太。
1943年,在苏立文夫妇的婚礼上。左起:加拿大牧师,苏立文夫妇,牧师夫人。
在成都,因为很多艺术家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西部,在这里他和一批艺术家相识相交,包括庞薰琹和他的妻子丘堤,吴作人、张安治、丁聪、郁风、关山月和雕塑家刘开渠等。
其中,庞薰琹成了他一生最亲密的朋友。
1944年,庞薰琹在成都,苏立文摄
1945或46年,庞熏琹为苏立文夫人吴环画的肖像。
当时,庞薰琹的生活也很窘迫,这幅作品的颜料和工具就是在他极为珍贵的“私藏”中挤出来的。
战争时期,艺术品市场低迷,大多数艺术家的生活都很清苦,这也注定使苏立文与艺术家们结成患难之交。
在成都,苏立文还教关山月英文,关山月则按《芥子园画谱》教授他中国画技法。说来也好玩,因为那段在成都的时光,苏立文的普通话至今还带点四川口音。
1979年,苏立文和关山月在广州重聚
吴作人是苏立文的另一位故交。
当时吴作人在走过甘肃青海以及河西走廊之后,在苏立文夫妇家的前廊上创作了一幅描绘当地人生活场景的油画——《青海市集即景》,并把这幅画送给了苏立文。
后来,在这幅画的基础上,吴作人所作的大型油画今收藏于北京中国美术馆
另外,苏立文和张大千的交往也不得不提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苏立文夫妇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,与故交张大千重续旧谊,并于1967年在斯坦福大学为张大千策划了一个作品展。
1967年,苏立文与张大千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博物馆观展
苏立文回忆那次展览的作品都比较“普通”,只有一幅《老树新发》的大立轴是“大作”,可以说是巅峰时期的作品。苏立文为这幅画倾倒不已,张大千就对他说:“它是你的了。”
徐悲鸿写给苏立文的亲笔信
这些重磅的艺术人物、故事,还仅仅只是苏立文生命中的九牛一毛。在他艺术研究生涯中走过的老友,还有吴冠中、徐悲鸿、刘海粟、常书鸿、黄永玉、程十发等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留下重要印记的大师。
【继续深读】苏立文2013年中文版新书
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故事与艺术观点。这也是小编们近日的枕边书。英国老人的文风相当轻松可读噢。
《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(上下)》
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-Century China
作者: [英] 迈克尔·苏立文
译者: 陈卫和 / 钱岗南
编辑/制作:林梢青 付玉婷
如若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